今年是文革后国家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三十年,回望三十年风云变幻,我们的国家、民族、社会,无论各方面都发生了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这是举世公认的不争事实。作为一名大学教师,一位同改革开放一起成长的青年知识分子,我经历了这三十年发展过程,亲眼目睹了国家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发展,感触是多方面的,在这众多的感触中,最为感慨的是三十年来知识分子命运的改变。
知识分子作为社会阶层的一部分,被称为社会的良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纵观五千年华夏文明史可以看出,无论任何时候,知识分子作用发挥的好则国运昌,知识分子受排挤则国运衰。1949年建国后,我国在知识分子的政策上虽然有过一段正确的过程,但从1957年反右派开始到四人帮被揪出,前后二十年,执行的是对知识分子排挤、批判的路线。特别是在十年文化大革命中,知识分子受到歧视和残酷打击,左的路线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整个社会对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认识完全背离了实际、背离了科学、背离了文明,民众视知识为毒草、视知识分子为洪水猛兽。整个国家几乎没人读书、没人学科学。无知、愚昧成为时尚和社会的主流。五千年文明之帮沦为愚昧之乡,文化、科技、经济状况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文革结束,特别是从邓小平同志恢复在党内的地位开始,就展开了一系列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运动。就正确对待知识分子问题,小平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我国的知识分子的绝大多数已经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自己的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些论述实事求是地分析了我国知识分子队伍的状况,指明了科学、教育、人才的作用和重要性,第一次创造性地明确提出了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从根本上确立了我国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难忘1977年冬季,停止十年的高考制度恢复了,积压了十年的570万考生一同走进考场,竞争26万录取名额。考生中有些人早已人到中年,甚至已经结婚成家,大家怀着对人生的期待、对命运的抗争,更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可以说是千军竞发,充满了一种重生的悲壮。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知识分子的命运掀开了新的一页。停顿十年的高校招生制度的恢复,不仅使大批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对形成全社会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风气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如果说1977年的恢复高考制度是重视知识分子的开始,1978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则吹响了中华民族向科学进军的号角,一大批心有余悸的老知识分子真正看到了党和政府的决心,看到了国家重视知识、重视科学、重视知识分子的决心,各行各业开始了向科学进军,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活动开始逐渐形成风气。一大批知识分子开始走上领导岗位,担负起技术和管理工作,成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三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对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认识问题并不是一番风顺的,曾经出现过对于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地位问题的争论。回首这段历史我们不能不感叹邓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正是由于他老人家不断的正确引导,才有了今天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大好局面。邓小平同志曾多次强调“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重视知识,重视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要承认这些人是劳动者”。1984年10月,邓小平在评价《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时指出,这个文件最重要的是第九条,“概括起来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这是从战略高度指出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这说明早在80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敏锐地认识到,知识分子是现代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他还用全球战略眼光进一步深刻指出“当今国际的竞争,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实质上也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关于这一点我们现在可以看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不仅在中国得到了验证,而且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共识。他还进一步指出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没有人才,怎么能上得去?”从而进一步阐明了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这些理论思想为广大知识分子解放了思想,指明了施展才华的方向。
邓小平同志创造性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阐述了人才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从另一个侧面肯定了知识分子的作用和重要性。从过去20多年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出,邓小平的这一理论观点具有明显的前瞻性和创新性。小平同志只用了简单的这么一句话,就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非常简单而精辟地概括了知识和知识分子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全社会重视科学、重视知识分子奠定了强大理论基础。
小平同志最早意识到人才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并认为在当今世界,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是否有潜力关键是看人才资源。国与国之间的综合国力较量实际上是在人才培养、利用、开发上的竞争。他清楚地意识到我国巨大的人口资源中的人才资源,坚信“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这些观点说明,在邓小平同志心中,人才问题是实现一切目标的根本和前提。
小平同志还十分关心知识分子的生活情况,为他们创造工作和生活环境,指出要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必须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主张对知识分子不但要精神鼓励,还要改善他们的生活和物质待遇。多次强调,对国家贡献大的知识分子要提高工资,反对论资排辈现象,指出“在学术上,只要有创新、有贡献,就应该评给相应的学术职称,不能论资排辈”“有的人在科学研究上很有成就,为我们的国家做出了贡献,这样的人要不要鼓励?我看要,除了精神上的鼓励,还要采取其他一些鼓励措施,包括改善他们的物质生活待遇”。明确提出每年要给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指出“知识分子的待遇太低,这个问题无论如何要解决”。在1985年科技工作会议上,他又一次说“人才问题,别的不说了,今天就讲两点。第一,能不能每年给知识分子解决一点问题,要切切实实解决,要见真效。第二,要创造一种环境,使拔尖人才脱颖而出”。他还要求各级组织和领导,为科技人员作好后勤服务工作。这些理论为知识分子的待遇改善,全身心投入科研工作创造了条件。
从邓小平这些关于重视教育和人才的论述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到,他老人家是把教育和人才的培养作为国家振兴、实现现代化的基础。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理论指导,三十年来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培养了一大批思想过硬、业务素质一流的科学工作者;正是基于这样的科学理论指导,广大知识分子,人尽其才,乐于奉献,兢兢业业工作在科学强国的第一线,中华民族真正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教育和科学的春天。
江泽民同志进一步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创新靠的是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胡锦涛同志为首的党中央所倡导的科学发展观更是以知识和知识分子为核心的伟大工程。
回顾过去三十年来整个国家的发展过程和自身的成长过程,我深深地感到,与上一代知识分子相比,我们是多么幸运,生逢改革开放、民族振兴的时代,我们的青春、我们的才智和热情有了释放的空间和条件;我们亲眼目睹并参与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过程;我们有了参与国际科学技术竞争和合作的权利和能力;我们有了站在讲台上与学子们一起遨游科学王国的机会;我们看到了一个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我们体验了一个全民族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浓浓氛围;我们正亲眼见证我们的国家从一个人口大国向一个素质大国、教育大国、人才大国、科学大国、经济强国挺进的稳健脚步……
这一切的一切多么来之不易,在过去的一百多年中,无数有责任感的中国人,前赴后继的奋斗,寻求中国发展的方向、探索民族振兴的法宝,走了无数弯路,付出了难以计数的代价。历史发展到21世纪,我们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科学知识正为这个国家创造难以想象的奇迹,知识分子受到了了空前的尊重。
作为一名从事教育和科技工作的知识分子,回顾三十年历史,深感肩负的任务和使命重大,国家给我们创造了这么优越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具有了空前的社会尊严,应该具有更为强烈的紧迫感、民族责任感和时代责任感。应该清醒地看到,虽然我们正以空前的速度发展和进步,现代化建设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还面临一段相当艰苦的道路;还应该清醒地看到,当今世界,已进入高科技时代,国际间的竞争更加日趋激烈,正如邓小平同志预言的那样,综合国力的竞争正聚焦于教育、科学和人才的竞争,我们的前方任重而道远;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唯有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不断进步,不断取得成绩才能无愧于这个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