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胜两个特大自然灾害与全力抵抗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学习温家宝总理在两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感觉如沐春风,温暖人心。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满怀豪情、底气十足,向全国人民传递着勇气、力量和信心,赢得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欢呼,真正是一个文风朴实、老百姓愿意听、听得懂、能管用的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主要内容除常有的2008年工作回顾,2009年工作总体部署和2009年主要工作外,笔者感受尤为深刻的是报告中公布的14个关键的经济数据,让我们切实感受到2009年的政府工作计划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放到了更为重要的突出位置,体现了保民生、保就业、保稳定的良苦用心。下面看几个数据对民生的影响。
1、改善就业措施
在改善就业措施中就包含了3个数字: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中央财政拟投入420亿元资金,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给人民生活带来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失业。当前,约2000万农民工失岗返乡,还有610万应届大学毕业生、近100万往届未就业大学生正在寻找工作,和已经到来的大龄白领失业潮,给相关的老百姓正常的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改善就业措施,并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就业,这给失业人群带来了希望。这也说明国家决心投入较大的财力,将稳定人民生活放在2009年预期工作目标的重要位置。温家宝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还表示,要千方百计促进就业,充分发挥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就业中的作用。如企业吸纳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可按照规定享受相关就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开辟公益性就业岗位,帮助城镇就业困难人员,要发挥政府投资和重大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工就业的作用。大力支持自主创业者,在国家一系列支持就业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带动下,我国的就业形势一定会率先走出困境。
2、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
“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几;病不起,药费让人脱层皮……”。近年来流传的这些顺口溜是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形象反映,也是留给政府的一道“民生考题”。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表示今后三年各级政府拟向医改投入85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318亿元,以保证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这两个数据表明了政府着力解决老百姓看病难题的决心。
20多年来,我国农民和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不到20倍,但所负担的医疗费用却增长了133倍。与此同时,居民个人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由20%左右提高到60%。医药费用的上涨以及医疗保障的不健全等,使得我国居民“看病贵”问题突出。
对此,4月7日,国家公布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进一步体现了党和政府重民生促和谐的民本理念。《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三年内,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将覆盖城乡全体居民,参保率提高到90%以上。2010年,各级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最高支付限额分别提高到当地职工一年平均工资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农合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倍以上。《实施方案》中的3个数据明确表明新的医保制度较大幅度提高了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及群众的就医支付能力,减轻群众个人医药费用负担,增加群众看病的“底气”。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扩大免费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城乡居民人均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不低于15元,以后逐步提高。增加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防治的专项投入,等等,将有效地确保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清明时节,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神州大地春潮涌动。在我们即将迎来共和国60华诞的时候,学习和落实温总理的这份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集民智、顺民意、得民心的《政府工作报告》,必将唤起人民群众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全国上下同心同德、知难而进、共克时艰,中国经济复苏社会和谐的前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