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的有关言论、思想不仅与当时的时代精神和政治现实密切相关,而且对后世也能给予一定的启迪。本文着重探讨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及其对和谐社会的意义。
[关键词]:孙中山 大同思想 道德观 和谐社会
孙中山先生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一生矢志革命,为中国的独立、民主、富强鞠躬尽瘁。他虽然未曾实现自己的最终奋斗目标,但他的事业和思想却成为人们倍加珍视的宝贵遗产,一直得到世界各地的中国人的敬仰和缅怀,也得到对孙中山的事业怀有友好感情的外国朋友的钦佩和颂扬。长期以来,中外学术界对孙中山的生平、思想和事业的研究已经取得了非常丰硕的成果。尽管如此,孙中山研究还是一个历久而常新的学术领域,人们总是能够从他屡仆屡起的革命生涯和伟大、广博的思想体系里,发现新的、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人文价值的课题,加以探究和阐发,以贡献于新的时代。
孙中山思想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固有其独特的地位;即就世界性之意义而言,亦有愈来愈多的现象显示:孙中山思想具有相当浓厚进步的“未来学”性质。孙中山思想虽产生于19—20世纪之间,但由于其精确的科学基础,以及其宏阔的时空视野,使得他的思想能跨越时空,对后代仍深具启发价值。尤其是他对中华民族危机的由来、民族与社会问题的产生以及复兴民族的途径,皆有悲悯而深刻的观察与思考,使得我们今天探讨同样相关的命题时,可以借重他的智慧,来发现民族复兴之路[1]。本文重点论述孙中山的大同思想、道德观及其对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一、大同思想
孙中山一生最憧憬的理想社会,是儒家的大同社会。孙中山学说——三民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一个大同世界。他希望在中国建设一个大同社会,与所谓的孔子的大同世界理想相一致,进而实现全人类的大同。他认为,“人民对于国家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2]。
孙中山在谈到他的思想来源的时候写道:“余之谋中国革命,其所持主义,有因袭吾国之固有思想者,有规抚欧洲之学说事迹者,有吾所独见而创获者”[3]。他正是继承和吸收了中外文化中他认为有价值的学说,包括儒家的仁义、革命、大同等学说在内,在实践中加以改造,淘旧铸新,形成一种新的主义。所以,孙中山的大同思想是一种中西合璧、用以解决中国社会问题的学说,他既不是什么“因时”、“复古”[4],也不是什么继承孔孟“道统”[5]的东西。
孙中山是一位与时俱进的世纪伟人,“以建民国,以进大同”[6]。他为三民主义和大同理想奋斗了一生,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据刘望龄教授辑注的《孙中山题词遗墨汇编》统计:在他收集的299件遗墨中,书写“博爱”的有49件,题赠“天下为公”和“大同”的有40件(内中一件恭录《礼记?礼运》大同篇全文[7]),两者合计共89件,占所辑遗墨总数的29%[8]。可见中山先生对大同博爱向往之深、追求之切。
从有关文献资料来看,孙中山对“大同”一词,有两种理解或诠释。其一,他将大同理解为国家消亡,世界各民族在一个大家庭内相互融合并和平共处,即所谓“天下大同”。他还认为这一目标将在中国的倡导和促成下实现。其二,他将大同理解为国家范围内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建立高度和谐的社会,并最大限度地为人民提供福祉,相当于实现民生主义。“天下为公”是大同世界的核心内容。
大体来说,在1920年之前,孙中山对大同思想的阐述着重于第一个方面。而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孙中山则主要从第二个方面诠释他所理解的大同真意。
孙中山认为,大同世界是民生主义的理想,民生主义是大同世界的实行。 孙中山把大同社会说成是“新共产时代”,在这个时代里“大家都有面包和饭吃,便不至于争,便可免去人同人争。”[9]“天下为公”在大同世界里的物质概念就是“共产”,在大同世界里,由于“共产”,孙中山认为人们因此而得到安乐,又不再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一切物资利益由人们共有和共用,便无剥削问题。如果从民有、民治、民享来看孙中山所谓的“大同世界”,孙中山自己告诉了我们答案:“我们三民主义的意思,就是民有、民治、民享。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意思,就是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用”[10]到了这种地步,“不只是共产,一切事权都是要共的,这才是真正的民生主义,它就是孔子所希望之大同世界”。[11]
二、道德观
以道德为基础,以大同理想为目标,这既是孙中山大同思想自身的逻辑演进,也是理解孙中山大同思想精义的一把钥匙。
孙中山认为我们固有的道德有自己的优点,要加以发扬光大,主张道德立国。他说:“我们要将来能够治国平天下”,就要“用固有的道德和平做基础,去统一世界,成一个大同之治,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12]。在这里,孙中山把道德这种无形力量置于其应有的地位,提出用固有道德做基础,建设大同之治的问题。
孙中山着力倡导的固有的道德是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他给固有道德以新的诠释,去其不合时宜的旧内容,赋予适时需要的新涵义;他还主张在恢复固有道德的同时,培育和发达新国民的新道德。
除了唤醒中国固有的道德——八德,孙中山特别称颂《礼记?大学》中高扬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这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治哲学的知识中独有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的”[13]。《大学》八目之所以受到孙中山如此高度评价,关键在于它强调由个人的自我道德完善入手,逐渐推向家庭伦理的和谐,社会人际关系的协调,最后达到国家大治、社会大同,自身原本包含着极可贵的合理成分。
孙中山提倡依靠人的自知之明、自强不息,树立正确的人的社会行为和规范,以及对人处世的法制和伦理道德,造就一种不断前进的积极的和健康的生活环境,最终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他设想通过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培育,提高人的忠公意识和综合素质,来实现大同理想。孙中山这个设想可谓用心良苦,但与现实存在逾距。
孙中山认为个人有很好的道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在他看来,“国家之本,在于人民。”[14]“人心就是立国的大根本。”[15]因而孙中山再三强调,治国必先修身,“我们要造成一个好国家,便先要人人有一个好人格”,“人类的人格既好,社会当然进步”[16]。显然,孙中山非常重视人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的陶冶,在他的政治学说和革命生涯中,尤其晚年,渗透着可贵的儒家人文精神。孙中山虽然不是一位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学者,但他对儒家道德人文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的理解和把握,是相当准确的。
孙中山毕生致力于国家的富强、人民的自由幸福。他是中国近代较早提出在中国建设心性文明、物质文明的政治家。建设这两个文明是他建设大同之治的基础。
孙中山在他的文章中所说的心性文明或道德文明,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精神文明。他说:“在物质文明方面,所以使人类安适繁华,而文字之用,则以助人类心性之发达。实际则物质文明与心性文明相待,而后能进步。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进步,因之心性文明之进步亦为之稽迟。顾古来之研究,非可埋没。特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有之”[17]。
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提倡心性文明的同时,他还多次提出发达文化教育、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对外交往的问题。可见孙中山在发展精神文明以作建设大同之治的设想,是比较全面的。
孙中山在他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计划里,拟订出完整的实业计划。就其具体计划而言,当时并不存在实施的条件,但他决心把一个积弱已甚的中国建设成为与欧美并驾齐驱的新式共和国——大同社会,两个文明一起抓的主张,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孙中山在主张两个文明建设以达大同社会的同时,还提出人类互助,提倡博爱主张仁道,强调人生应以服务为目的,这是作为思想家的孙中山所具有的道德观。
三、对和谐社会的指导意义
“和谐”由“和”和“谐”两字组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顺和、协调、无抵触、无冲突之意。“和谐社会”,就是让社会各成员、群体、阶层、集团之间的关系融洽、协调,无根本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和相互帮助,气氛良好。
从一般意义上讲,作为一种美好的生活理想和价值追求,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永恒的期望。从《礼记?礼运》篇描绘的美好世界,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从《镜花缘》的君子国,到太平天国的理想图;从康有为的《大同书》,到孙中山设想的“大同世界”,不同时代的中国人对理想中的和谐社会进行过很多美好的描绘。
大同世界是和谐社会的理想社会。大同思想是中国思想史上一种追求“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也是一种最高层次理想社会的政治设计。孙中山始终把“天下为公”、“世界大同”作为最高理想,毕生致力于此。他的“大同”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民生主义”主张里。在他看来,“民生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又名共产主义,即是大同主义。”以道德为基础,以大同社会为目标,一直是孙中山所坚持与追求的。
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孙中山将大同理解为国家范围内的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建立高度和谐的社会,并最大限度地为人民提供福祉,相当于实现民生主义。孙中山民生主义的主要特质是:以养民为目的,以均富为原则,以和平为方法,以建设自由安全社会为理想[18]。他的大同思想和以道德为基础,把人类共同发展和建立“天下为公”,实现“世界大同”作为思考全人类问题的尺度的理念,是他遗留给全人类的伟大精神财富。大同社会是孙中山先生曾经进行过精辟论述和热情展望的理想,也是我们今天正在继续追求的目标。孙中山的未竟事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全国人民的努力,已经完成或者正在完成。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则远远超过了孙中山当年的设想。一切革命和爱国的中国人,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21世纪应该是“和平与发展”的世纪。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创造一个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完美结合的世纪,应该是人类共同的理性追求。人类社会经历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而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愈发展,愈需要对人的终极关怀,愈需要道德人文主义的昂扬。而正是在这些关键点上,最深刻地展现了孙中山大同思想和道德观的时代价值。
在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之际,重温他的大同思想和道德观,无疑可以使人们更加清楚地认识这位民主革命先行者的远见,激发人们努力地建设和谐社会。